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永昌古迹探幽:醉美御山峡与齐家文化

    信息发布者:孙志勇
    2016-12-29 09:50:35   转载

    御山峡圣容寺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城关镇金川西村一社的范围内,是龙首山脉中的一条长约10公里、宽100至500米的峡谷,西起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东至金川东村。峡谷两边山岩裸露,怪石峥嵘,峡谷中成片绿树,郁郁葱葱,是古丝绸之路北路的故道。圣容河自西向东流入金川峡水库,河两岸农舍稀少。圣容寺座落于河谷北岸,依山面河而建,俨然一座历史文化长廊。

    御山峡风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悠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齐家文化马家湾子遗址、古陶窑遗址,北魏出现的圣容瑞像,西夏六体文石刻及千佛阁、圣容唐塔、元代花大门石刻、元亦都护高昌王墓葬、东西横穿永昌的汉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明威将军墓、四台子庙址、九井八涝池自然风光等。


    齐家文化马家湾子遗址位于金川峡水库西南岸,属于市级文保单位。遗址面积为350米*200米。这是永昌县境内唯一一处集中出土新石器齐家文化类型的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有彩陶、夹砂黑陶、加砂红陶、石器等。所有出土文物被水侵蚀破坏较严重,但却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文化印记,见证着永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齐家文化名称由来

    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甘肃广河齐家坪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重大发现与年代推断

    于齐家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安特生仅在齐家坪的个别陶片口沿内发现紫红色三角形纹饰,他便按照先有素陶后有彩陶的逻辑,推断齐家文化是早于甘肃仰韶不含彩陶的遗存,将其列为甘肃六期远古文化之首,称为齐家期。

    1945年,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在广河阳洼湾发掘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在填土中出土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根据地层学原理,夏先生纠正了安氏的错误推断,从而认定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




    三、主要遗址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嘴,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阳洼湾,秦安寺嘴坪,天水师赵村,青海贵南尕马台以及乐都柳湾等。



    1947年—1948年,裴文中先生等在瓦家坪遗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白灰面房屋遗迹;

    1957年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红铜器,说明齐家文化已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

    1959年—1960年在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发掘了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与较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

    197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齐家坪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陶器,而且还发现了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光泽犹存的青铜镜,以及制作精良的玉器。

    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境内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65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产遗物,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社会性质和埋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分布特点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
          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齐家文化分布极为广泛,横跨甘、宁、青三省区,内涵亦十分丰富,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诞生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状况,并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情况。

       五、文化特征
           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100余件。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器主要有红铜和青铜两类,出土青铜的遗址多于出土红铜的遗址,制作方式有锻造也有铸造。铸造又分单范、合范。早期以红铜为主,晚期多为青铜,整个齐家文化的冶铜业经历了从红铜发展为青铜的历程。


         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

    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蚕、学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

    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都选择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边台地上。白灰面房屋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齐家文化的墓地多是成片或成排的,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还有凸字形墓和圆坑葬。葬具有木棺、独木棺和垫板等。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齐家文化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有的差别十分悬殊,说明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 

    齐家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六、源头和分期

     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

    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称秦魏家类型。

    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

           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

    作者:魏欣杰

    来源:神秘骊靬微信公众号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