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永昌县加快农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者:孙志勇
    2016-12-01 11:18:06    来源:百度   转载

    近年来,永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部署,以稳粮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为工作主线,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迈出新步伐。

    规模化引领土地有序流转

    永昌县六坝乡上六坝村位于六坝乡腹地,这里交通便利、土地平坦肥沃,但由于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农民长期处于温饱有余、致富无门的困境,半数以上村民不愿再在土地上刨食,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军”。

    面对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和全村的发展瓶颈,2013年上六坝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二成多的土地1600亩流转出去,种植洋芋、菜花、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土地流转才能带来更多财富。”上六坝村党支部书记魏柱宏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出去后,部分留守农民给流转企业或业主打工,每人每天平均收入70元,每月就是2100元纯收入;另外,每亩地每年稳拿500元的租金,再加上外出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总体上说比单纯在家务农收入只多不少。

    近年来,为了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永昌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效规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011年,永昌县共流转土地10.1万亩,2012年流转15.14万亩,2013年流转21.59万亩,2014年流转30.51万亩,2015年流转38.02万亩。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0.44万亩,较上年增加12.42万亩,流转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这一年年不断增长的数字,是永昌县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土地流转难题的真实写照。

    为了强化工商资本租赁土地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依法依规规范流转行为,永昌县农牧局结合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认真落实市上《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据记者了解,文件要求各乡镇对流转合同严格把关,切实实行分级备案制,对流转面积超过上限控制标准及整村整组流转,一次性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应在县农牧局备案;1000亩以下的由乡镇实行备案,确保全县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自2013年开始,永昌县先后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整村和整乡推进试点工作。2015年,作为全省35个整县推进试点之一,对剩余9个乡镇、105个村、879个社、47000余户,约108万亩耕地开展了确权登记。  为确保土地确权工作顺利进行,永昌县农牧局及时制定了《永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措施,先后争取资金1400余万元投入确权登记工作。

    截至目前,已有104个村835个村民小组进入了审核公示阶段,已完成总任务量的85%以上。

    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位于六坝乡的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9月,是永昌成立较早、运行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生产销售反季节辣椒和高原夏菜为主,为社员提供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及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采取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形成了“育苗供种—生产管理—精选包装—冷链储藏—质量抽检—运输销售”产业链条。目前,合作社已建成育苗区、日光温室种植区、高原夏菜种植区、仓储冷链区、销售区等5个功能区,引导社员建成日光温室465座,辐射带动全乡468户农户发展日光温室1459座、高原夏菜7000亩,年销售蔬菜达6000多吨。

    近年来,永昌县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以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引导农民自愿组织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永昌县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8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4家,每个乡镇平均拥有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家。其中,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成仓农民股份合作社、天富养殖专业合作社、绿亨蔬菜专业合作社、庆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已经具有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永昌县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肉羊大县。全县露地蔬菜、设施蔬菜、玉米制种生产面积分别达到13.1万亩、2万亩和10.1万亩,油料、饲草、中药材生产面积分别达到7.72万亩、17万亩和1.5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万头、160万只。全县农业结构呈现出高原夏菜、玉米制种、草食畜牧为主的优势产业规模逐步稳定,油料、饲草、中药材为主的后续产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随着蔬菜、饲草、制种等优势产业发展,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已成为永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10年的85家发展至817家,家庭农场达到140家,涉及农民社员达到9547人,累计带动农户达到3.18万人,涉及种、养、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

    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效应

    近年来,永昌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示范基地创建为平台,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育“三品”品牌,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永昌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发展优质肉羊、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玉米制种、油料、中药材等产业,以农牧业实用技术为重点,结合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菜篮子工程、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农业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全年围绕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牛羊杂交改良技术、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日光温室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牧业科技内容,组织培训教师,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结合、电教与面授结合、发放资料与举办培训班相结合等方式,分赴乡(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心贴心地为农民群众传授高原无公害蔬菜、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农作物新品种介绍、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种植、肉羊改良、畜禽“五良”配套技术及农业机械原理和维修等农牧业科技知识。

    目前,全县已培育出“永昌啤酒大麦”“永昌胡萝卜”和“永昌肉羊”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累计达到54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和养殖规模分别占全县农产品生产总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68%和62%。同时,与企业、合作社积极配合,开展产品外观包装及品牌设计工作,全力提升产品品牌效益,扩大市场占有量。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